第20节(2 / 2)

重生之名门皇后 微末_ 2150 字 2个月前

然而,沈青陵也不急,徐贤妃的这些小手段,沈青陵压根还不放在眼里。

“徐贤妃,本宫不得不提醒你,本宫贵为皇后,随意污蔑皇后,是大罪,便是你身为贤妃,也不能免责。”沈青陵敛下了笑意,面色清冷地开口。

这副模样,倒像是沈青陵心虚,在威胁徐贤妃了,徐贤妃也是这样认为,觉得沈青陵是没有法子了,毕竟两样东西的确是沈青陵送来的,她现在中了毒,沈青陵怎么也逃脱不了的,这样想着,徐贤妃当即道:“臣妾自是实话实说,万不敢诬陷任何人,若是臣妾有一句作假,愿皇后娘娘随意惩戒。”

“好。”沈青陵露出了一抹微笑,嘴角却略带嘲讽,她等的可就是徐贤妃这句话。沈青陵转身,向着祁云晏盈身一礼,开口道:“断案,总要讲究些证据,行凶目的,臣妾下这种整不死的毒做什么?再者,论证据,东西的确是臣妾送来的不错,可臣妾从未听说过相克之事,臣妾这最多也只能说是好心碰上了意外,成了一桩祸事了。”

徐贤妃早就猜到了沈青陵会狡辩,好在,她也早有准备,沈青陵话音一落,徐贤妃便接道:“若不是鸣意担心臣妾身子,一直守在臣妾身边,臣妾中毒之事,怕是也不会这么轻易就被发现,等到明日,皇上怕是只能看到臣妾的一具尸首了。”说着,徐贤妃又一副欲然而泣的模样。

徐贤妃的虚弱是真,这哭却是假的,祁云晏看着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忽然想起当日沈青陵目送沈青黎离开时,那番梨花带雨,才是真正发自真心,眼下的徐贤妃却是丝毫激不起他的一丝怜悯,即便如此,面上,祁云晏也只能柔声安慰着徐贤妃。

“爱妃,还是要顾及着身子才是,还是起来说话吧。”

徐贤妃却是不依,拉着祁云晏的手,道:“皇上,臣妾有证据,证明皇后娘娘是故意而为!”

沈青陵闻言,倒是眸中微微一动,倒是来了些兴致,没想到这个徐贤妃还有些手段,她倒是好奇接下来还有什么了,对手太弱,也不太好玩,希望徐贤妃这一次可不要让她失望了。

正文 第二十章 皇后不是你想惹就能惹

祁云晏偏过头,望向了徐贤妃,心里已经有了打量。

徐贤妃是个什么样的人,祁云晏不说万分了解,但相处得久了,多多少少也有些知道,从徐贤妃出来开始喊冤,到现在说有证据,显然她也做了准备,若真的是沈青陵下毒害她,徐贤妃这会怕是只会没有证据一口咬定着沈青陵。

毒是不是沈青陵下的,或者沈青陵究竟是故意还是无意,这一点还尚不能确定,但是祁云晏此刻能肯定一点,徐贤妃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毒,是她自己亲自服下的,为的就是对付沈青陵。这样,才符合了整个事件的发展。

倒是没想到徐贤妃还有这个狠决,祁云晏忽然开始好奇,沈青陵会如何解决这件事了。而这次食物相克中,沈青陵又究竟是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

祁云晏心中一笑,倒是打算好好看戏了,淡然地在一旁入座,开口道:“贤妃既然说有证据,那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沈青陵闻言,有些惊讶地瞥了祁云晏一眼,方才还是喊的爱妃,这会就变贤妃,态度显然有了改变,这是连面子上都开始有些不太乐意装下去了,难道祁云晏已经发现是徐贤妃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唔,以祁云晏的聪慧,猜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徐贤妃此刻都还沉浸在要如何扳倒沈青陵的念头中,哪里会注意到只有一字之差的称呼问题上。

“回皇上,臣妾先前也以为这只是一个误会,娘娘仁厚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但臣妾也担心,恐是娘娘被什么有心人利用,便就着身边的宫女去打听了一番。“徐贤妃先是表明了自己一开始是相信沈青陵的态度,随后才望向沈青陵,问道:“娘娘今日赏赐了臣妾一蛊菊|花茶,那蛊菊|花茶可是从尚食局的赵嬷嬷手中取得?”

沈青陵安排了人给徐贤妃送了菊|花,哪里来的哪里会知道。如今并非是花期,不过在皇宫之中,想要找些已经晒干了的菊|花,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事沈青陵也就随意地打发了宫女去取。

浮盈本就是凤朝宫中跑腿的,也是个活泼勤快的,这菊|花茶便是她去尚食局取的,是而,待徐贤妃问完之后,浮盈便出列一步,行了个礼,回禀:“回娘娘,奴婢正是从赵嬷嬷手中取的菊|花茶。”

沈青陵微微颔首,随后示意徐贤妃继续往下说。

“臣妾的人找到了赵嬷嬷,从赵嬷嬷口中得知了一些事。”说着,徐贤妃抬眸望向沈青陵,眸中满是怨恨道:“赵嬷嬷将菊|花茶给予凤朝宫的宫女时,还格外叮嘱了一些不能与菊|花茶同食的东西,其中便包括了鸡肉,菊|花与鸡肉同食,会致人中毒,若是食用过多,发现不及时,便可致死!娘娘在明知此事的情况下,还往弗贤宫赐了鸡汤和菊|花茶,娘娘,你这含的是什么心思?”

徐贤妃当真是声声凄厉,这副受了天大的委屈,连沈青陵都想给徐贤妃鼓掌,以前只觉得她蠢,现在看来,倒也有些聪明,不过想来也是,出生在晋安候府那样的地方,哪里会蠢到哪里去,否则也不会从太子府安然无恙地走到今天。

“娘娘,奴婢从没有听赵嬷嬷提起过这些。”浮盈听了徐贤妃的话,脸上当即升起了怒色,知道这是在诬陷她们家娘娘,当即就跪了下来,朝着祁云晏磕了头,道:“皇上,奴婢从未听说过什么食物相克,皇后娘娘更加无从得知,请皇上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