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1 / 2)

男儿行 酒徒 4227 字 7天前

而那刘伯温,却丝毫不肯体谅他此刻所承受的痛苦,向前缓缓逼了半步,继续大声说道:“主公可是想,等追查到真凶之后,再将所有参与者依律治罪,主公,请您仔细想想,那幕后主使者既然有如此手段,事情又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他可能还留着切实线索让您去追查么。”

呼。

又是一股浓郁的寒气,从身下的床板涌起,直冲头顶百汇。

当事的团长郭秀即便不自杀,幕后那个主使者也不会留着他,而他一死,第三军团这边的线索就彻底被斩断。

至于熊孩子胡三舍,恐怕到现在,还以为那个指点他的老道是个行踪飘忽的世外高人,从始至终,就沒心思去关注此高人到底从何而來,姓氏名谁,。

一天找不到凶手,淮扬内部的混乱,就一天不会停止。

已经暴露于表面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

所以,郑玉等腐儒就必须死。

只有以谋逆罪将他们尽数诛杀,才能快刀斩乱麻地结束整个刺杀事件,结束淮扬系内部,彼此相疑,人心惶惶的不利局面。

只有尽快指定一个真凶,才能最大可能地,让徐达和胡大海洗脱嫌疑,将此案对淮安军的不利影响,消弱到最弱,才能结束市面上舆论的纷争和人心的混乱,让所有人都看见,大总管府控制局面的能力和推行新政的决心。

才能让幕后真凶的如意算盘落空,让他和淮扬双方的暗斗,嘎然而止,然后双方各自小心翼翼地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轮生死搏杀。

但郑玉和王翰等人,又死得何等冤枉,此事将來若是能真相大白,或者幕后主谋自己跳出來,将置朱某人,置整个淮扬大总管府于何地。

朱某刚刚说过不会因言治罪,声犹再耳,这些人若是被处决了,所谓“不因言治罪”,岂不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是杀几十个人,以让整个淮扬从危机中摆脱出來,还是让淮扬继续承受危机,死更多的人,而保全几个老儒和他们的家丁,,看似很简单的问題,一时间,却让朱重九好生委决不下。

他的手指曲曲伸伸,曲曲伸伸,怎么算,也算不明白其中孰轻孰重,额头处,也有青筋在突突乱跳,不一会儿功夫,脸上刚刚恢复了一点儿的血色,就被消耗殆尽,整个人如同虚脱了一般,软软地靠在枕头上,随时都可能再度昏倒。

“伯温,你非得如此苦苦相逼么,主公重伤刚愈,你就不能暂且等待几天。”徐洪三实在看不见去,走上前,推了刘伯温一把,低声抗议。

“非刘某苦苦相逼,而是形势不等人。”刘伯温被推了个趔趄,然后转过头,冲着徐洪三深施一礼,“莫非徐将军以为,几个都指挥使都不会辜负主公,我淮扬上下就安若磐石么,若真是如此,主公又怎会遭此大难,那群刺客,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埋伏在主公的必经之路上。”

呼,又是一阵无形的寒风铺面而來,吹得徐洪三和朱重九二人同时打了个哆嗦,几个都指挥使都忠贞不二,不代表整个淮安军都沒问題,同理,政务、监察和枢密三院都正常运转,不意味着大总管上下都安若泰山,参照眼下态势,刺杀案被拖的越久,淮扬内部越是人心惶惶,而万一再跳出第二波胡三舍和郭秀,或者有人激于义愤以及其他理由,对徐达和胡大海两人下手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主公莫非还在拘泥,那句不因言而罪人的承诺。”耐着性子又等了数息时间,却沒等到期望的反馈,刘伯温笑了笑,继续逼问。

这个问題不需要朱重九回应,刘伯温自己已经看到了答案,因此快速摇了下头,肃立拱手,“主公,这不是因言罪人,他们已经付诸了行动,伯颜守中的腰里,可是别着刀子,其他几个腐儒,也准备当众流血。”

“若是他们依旧信奉君子动口不动手,主公当然不能食言而肥,现在既然他们已经亮了刀子,主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刀柄握在谁的手里,这就是为君之道,主公想要救万民于水火,就必须收起心中的那点儿小慈悲,若是主公担心身后之名的话,就请主公继续昏睡几日,千秋骂名,且让微臣一人承担。”

“胡说。”朱重九的确绕不过自己心中的坎儿,却非沒担当之辈,立刻用力拍了下床沿,大声拒绝,“既然朱某已经醒了,就沒打算装聋作哑,况且我淮扬审案有地方官府,定罪有刑律,哪能由着你不定罪去乱杀,。”

“主公此言甚是。”刘伯温迅速后退,然后再度躬身施礼,“按照我淮扬刑律,谋逆者斩,胁从者绞首,不问是否成功,所以只要主公不再心软,他们就已经难逃一死。”

“呼,,。”朱重九长长地对空吐了一口气,仿佛要把肚子里的寒意,全都一股脑地吐出來,“快刀斩乱麻的确是个办法,可是伯温,你可曾想过,杀完人之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明明知道他们不是真凶。”

“主公希望谁是幕后真凶。”闻听此言,刘伯温又是微微一笑,抬起头,看着朱重九的眼睛追问。

“我希望谁是,伯温,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朱重九被问得好生不快,皱了皱眉,低声反问。

“真凶早已切断线索,除非他自己跳出來,否则,主公一时半会儿根本追不到他的头上。”刘伯温毫不畏惧地跟他对视,然后冷笑着补充,“而如今之际,全天下谁有胆子,主动跳出來承担淮安军的怒火,既然真凶找不到,又不肯主动跳出來,则主公想指向谁,自然就是谁,对您,对我淮扬來说,其余诸侯只有铲除顺序的区别,是不是真凶,结果都一样。”本书首发

第四十一章 怪圈 上

“七月初,刑局以谋逆罪定案,诸生哭泣呼冤,并骂伯颜守中害人害己,唯刘谌起身向北而拜,朗声曰:“吾辈为杀贼而來,只恨未竟全功,何冤之有。”遂整冠待戮,致死颜色不少变。”

“同日赴难者,曰伯颜守中、郑玉、王翰、姚润、王谟、王逢,共七人,并其奴仆家丁者四十三,帝于大都闻之,泣下,终日不食,御史大夫搠思监请立诸生像于大都孔庙,永享香火,奸相哈麻畏南兵势大,固阻之,此议遂罢,帝尝书七人之名于衣襟,至北狩之时仍日日念之”《后资治通鉴·元·忠臣侠士列传之十二》,作者赵翼。

“在此事生之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重九身上,带着浓烈的民族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然于此之后,他已经和历代打江山分红利的农民起义者沒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只是侥幸获得了最后成功而已”《东方史》,作者乔治·戈登·拜伦。

“此事表明,当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碰撞之时,必然充满了黑暗和血腥,然而其最终结局,却是历史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只不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这种进步终究要变为保守和反动,于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可以充分保护言论自由的制度将取代日渐腐朽的旧制度,我们称之为,**。”《资本论·东方卷》卡尔·马克思。

“言论自由到底有沒有边界,这个问題,从言论自由被提出之后,就伴随至今,而我们经过研究了历史上无数个典型案例后现,这个边界是切实存在的,那就是,第一,言论自由必须以不得伤害他人为底限,第二,言论自由不得涉及暴力行动,第三,言论自由是双向的,不得以一方之自由,要求另外一方闭嘴,否则,言论自由将名不副实。”《政治论》,作者,熊十力。

“当手无寸铁者,试图将自己的诉求斥诸武力时,他们便不能奢求对方会放下武器,引颈就戮”《国史野谈》作者,大梦书生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政权,在涉及到自己存亡之时,都必将本能地露出獠牙。”《百草园杂记》,作者,路汶

“他死了,在中弹那一瞬,英雄已经死了,之后被救活的,不过是一个披着英雄皮囊的懦夫,只有用杀戮來掩盖自己的胆怯”《暴政的诞生》,作者,梁启

后世中外学者谈及龙凤初年生在江宁的那场刺杀案,无论对其起因,还是对其最终处理手段,都存在极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此案的处理结果,乃为有史以來对儒家的第二次迫害,其残酷程度丝毫不低于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有人则认为,那些被处死的儒生及其家丁罪有应得,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和人们的认知,谋逆,无论是生在口头上,还是付诸了实施,都是族诛之罪,而淮扬大总管府只杀了当场被捉住的主犯和从犯,已经体现了仁慈,若是七个儒生的谋划对象为蒙元皇帝妥欢帖木儿,不光是他们和在场的家丁奴仆,连同他们的家族都要被连根拔起,从八十岁高龄的老头到襁褓中的婴儿,一个都得不到幸免。

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了许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喧闹一回,到后來,居然还蔓延到了整个世界上,被哲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人在探讨之时,难免就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对某些细节进行了掩饰或者放大,于是乎,原本不太复杂的案件,就变得愈扑朔迷离,以至于到了数百年之后,依旧有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以此为模版诞生,每一次改编,都能吸引到无数眼球。

然而,这些热闹都是后人的,在当时,朱重九和刘伯温两个,可沒顾得上想那么多,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尽快结束这场刺杀案,将其影响消弱到最低,平息整个淮扬地区,进而平息淮扬周边的动荡。

他们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当把刺杀案的主谋硬扣在几个腐儒头上之后,非但是淮扬上下的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周围的其他诸侯,也瞬间都把心脏放回肚子里。

虽然,诸侯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光是几个腐儒,肯定掀不起如此大的风浪,但这当口,谁也不会主动跳出來跟淮阳大总管府唱反调,几个腐儒效忠的是蒙元,不是他们的臣子,他们沒必要强出头,此外,这个节骨眼儿上跳出來替那些腐儒喊冤,不是明摆着告诉朱重九,刺杀案与自己脱不开干系么,那得脑袋被驴子踢了多少回,才非得自己往淮安军的炮口上送,。

能坐上一方诸侯之位的,谁都不蠢,相反,他们还远比普通人聪明,比普通人更懂得把握机会,就在淮扬大总管府宣布判处几个腐儒死刑的第四天,已经把手下兵马全部收缩到平江、杭州两地的张士诚,立刻就将麾下的队伍又分散开來,同时传下手谕,将刺客中籍贯在自己地盘上者,家产全部充公,他们的弟子、门生、同年,凡往來密切者,全都剥夺家产,驱逐到蒙元境内,任其自生自灭。

终日枕戈待旦的朱元璋,也迅做出的反应,将籍贯在自己治下的两名儒生,以及另外数十名不肯出仕效忠,依旧奉蒙元朝廷为正朔者,全部抄家,族人押入矿山服役,终生不得释放。

紧跟着,刘伯温、彭莹玉和赵普胜等人,也先后采取了类似行动,一面派遣使节,到扬州探病,一面借着捉拿刺客余党的由头,在各自的治下,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清洗,将治下那些不肯与自己合作的狂生,全都打成“刺客余孽”,逮捕入狱。

一时间,自黄河以南,凡是红巾军的控制地区,都风声鹤唳,被诸侯们处死、抄家和强行往矿山服苦役的“刺客余孽”,远远过了淮扬大总管府自己的处置的刺客本身数量,以至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再难闻听议政之声,邻人路上偶遇,彼此相视以目。

唯独反应慢的,是蒙元朝廷,当朱屠户侥幸沒死的消息传到大都之时,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二人所统领的私兵,已经跟淮安军第四军团在黄河南北各做过了一场,前一战,察罕偷渡过河的五千兵马,被第四军团副都指挥使陈德陈至善杀了个全军覆沒,后一场,第四军团乘胜追过黄河以北的两个旅,却陷入了察罕和李思齐的联手包围中,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