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金秋九月,6岁的管凌天终于欢天喜地背着书包上小学一年级了,学费才一元钱。
管运来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凌天啊,你上课要认真听课,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学生,将来你还要考大学,为祖宗争光。”
一旁的詹小芳也说:“儿子啊,家里供你们兄弟读书,很不容易,你不要贪玩,要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管凌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爸妈常说有文化知识到哪里都有饭吃,我得努力学知识,做个优秀学生,将来考上大学,就有好日子过啰。
管家湾小学就设在村子里的仓库,那时的农村条件很艰苦,没办法,生产队干部商量决定从仓库空出两间房子分别作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室,仓库里堆满了谷仓和犁、耙、打谷机、锄头等农具,教室的门是木板门,空间不大,一到阴天,教室里光线就比较暗。小学只有一位女老师姓花,她十年前嫁到管家湾,如今已经三十多岁,教一年级语文、数学。学校不上早读,上午上四节课,八点开始上第一节课,下午两点半上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四点半上完就散学。一个星期上五天的课,花老师只有周末才有闲空,平时都是她一个人管整个班,忙得像陀螺转。周末,花老师还要干农活,比如砍柴、种菜之类的。那时的整个农村经济状况并不好,靠教书的一点工资难以养活全家。
一年级教室里的黑板是几块松树板刷上黑漆做成的,下端放在木架子上,上端倾斜着靠在墙上,和老师的头顶一般高。由于不断写字,黑板上的漆就掉得斑斑驳驳的,像是患了白癜风病。由于管家湾是燕家大队的一个自然村,花老师每月会去燕家大队小学领用一盒粉笔,怕学生偷用粉笔,她总会把粉笔放在自己家里,每次上课带上三根就够了。小小的教室被分为南北两半,中间留一条走道,走道两端放着学生的“课桌”。课桌有用杉树木板做的,也有用松树木板做的,有调皮的学生会用铅笔写下稚气的汉字“大、小”等,或是画着各种简单的图案,有太阳、月亮、向日葵等,简直就是一个画展世界。
那时管家湾虽然穷,但村民还是愿意让孩子受教育,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扔掉“锄头棒”,有机会吃上“公家饭”。一年级大约有20个学生,上课时,桌子上放着老师的教科书、红墨水、钢笔、两根长长的竹教鞭、三支粉笔,还有学生的作业本。上课时间到了,老师就拽着铃绳“当当当”地敲响了挂在仓库门口的铁铃,一年级学生就像进猪圈的小猪跑到教室里坐好。放学了,老师就布置一点作业。作业量也不大,无非是写几个汉字或是做几道数学题,一般半个小时就能写完。书包里只有语文、数学两本书,外加几个本子和一两支铅笔,背在肩上也不累。
聪明可爱的管凌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在同龄人中,他的个子算是高的,但还是被花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老师都喜欢聪明爱学的孩子,这和父母亲偏爱听话乖巧的孩子一样,让管凌天坐在第一排,一则花老师可以严加看管,悉心教导;二则防备后面几个同村不愿读书的娃娃骚扰他、带坏他:这几个娃娃听课时老是爱做小动作,有时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偷偷跳出教室,到后面果园菜地偷瓜果去了。
刚开学,管凌天看来真有读书天赋,花老师教声母“b、p、m、f”和韵母“a、o、e”等几遍后,管凌天就记住了,并可以清楚无误地背写出来;1—20的数学他在上学前就认识,经过花老师的点拨,1—10以内的加减法也是烂熟于心,运用自如。通过努力学习与思考,管凌天在语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他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字,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如,一、二、三等数字;人、口、手、耳、目等身体器官;前、后、左、右等方向;马、牛、羊等动物。通过阅读课文,他了解了水稻、棉花、大桥,懂得了怎样在家里和教室里洒水和扫地,认识了红灯和绿灯等交通讯号,知道了太阳、地球、月亮等。
天气逐渐转凉,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管凌天正在教室读着一篇课文: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是的,秋天真的来了,秋天是金黄色的,管凌天跑出教室,看到管家湾后面的樟树山上,樟树、泡桐数、松树、枫树、杉树等,都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金光闪闪,树叶不时随着秋风掉在地上,在大地上画出了极其美丽的图案。最夺人眼球的要算那田野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稻穗,凉爽的秋风吹来,那稻穗犹如金色海浪,向农民传递着丰收的讯号。
秋天,确实是收获的季节,瓜果飘香,地瓜、红薯、南瓜熟了,还有那桔子挂满枝头。一放学,管凌天就会和小伙伴们来到金色的田野,看着大人们收割稻谷。那时,管家湾村和全国的农村一样,还在搞大集体,一个村分成几个组,一个组由5、6家人组成,大家一起出工劳动,晚上大家拿着记录工分的红本子集中到组长家,由组长打工分,年终根据工分总数按劳分配,但是,打工分高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参照执行,但男的最高工分是10分,而女的最高工分只有5分,这也不公平,大家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发挥出来,吃大锅饭的弊端显而易见。
在打完工分后,没事可做,村民们就坐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天,大家聊的话题无非是家里的光景,虽然偶尔有个别年轻、大胆的村民提出要分田到户单干的想法,但当时环境不允许,再者,这种想法很快被村里的老人强烈否决了,因为老人如果没有儿子,或者有病在身,单干到户缺少劳动力,至少在大集体里,还能混口饭吃。
管凌天每天都很用功学习,也许他懵里懵懂地知道家里过得非常艰难——父母亲每天辛苦劳作,要养活哥哥、自己和两个妹妹,挺不容易。他心里想:只有好好读书,将来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上课,管凌天认真听讲、思考,下课后也帮忙做些家务活,再认真写完作业。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果不出所料,管凌天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全班第一,他一下子成了全村人关注的焦点,几个调皮的同学才考了20几分。似乎瞎子叔算命算得很准,村里人心里想:这小子这么会读书,以后定有大出息,考个大学应该没有问题,看来运来家祖坟真的冒烟了。
1982年春节一过,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管凌天进入一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一课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春天》: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春天,人们在田地里辛勤劳动:耕地、播种、施肥、浇水。管凌天对春天也充满了期待,他在课余时偷偷养了几只蚕宝宝,因为他怕父母和老师知道,要是被他们知道,就会挨批评的,每天他去村里的后山菜园里采摘桑叶喂养,盼望着蚕宝宝长大,更盼望着收获蚕丝,这种耕耘后的收获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读小学的管凌天并不知道,祖国在这一年的春天也在翻开新的一页: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就是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